自2017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烟草总公司项目7项,科企合作项目30余项,为行业绿色防控重大专项技术依托单位。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论文50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修订国家标准1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4部,其中英文著作1部;承担竞争性科研任务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3项。获得的省部级成果9项。
查明了全国烟区病虫害及天敌种类,阐明了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了烟草主要病害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对主要病原物的快速、多重和定量检测,为病害早期预警奠定了基础。揭示了主要害虫和病原物种群的遗传分化特征,为抗病育种和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了烟草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测报工作的标准化、精准化和数字化。该成果获得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从粘质沙雷氏菌2A2菌株中分离出可激活寄主植物天然免疫活性的碱性次生代谢物质-灵菌红素。叶片喷施或根系灌施,可瞬时激活植物蛋白泛素化水平,促使与病毒侵染复制密切相关HSP70蛋白家族泛素化降解,激活寄主植物天然免疫活性。灵菌红素新型免疫诱抗剂已经完成了中试生产工艺的熟化,连续4年在全国17个烟叶主产省进行对比试验和示范推广,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优于当前常规产品,防效在79%以上,能够实现化学抗病毒剂的全替代。目前农药登记证正在进行中。
团队建立了包含600多株生防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农业微生物资源库,并对其中部分菌株开展了相关研究。揭示了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Lyc2对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机制。研制了以芽孢杆菌、伯克氏菌和假单胞菌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该产品具有杀菌、溶磷、解钾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可以快速定殖在植物根部和叶围,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并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同时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健康生长。已验证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部分烟草和辣椒根茎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团队在非洲粘虫( Spodoptera exempta )中发现了3个Partitiviridae科新病毒,该类病毒可通过母系遗传垂直传播给后代。感染该病毒的非洲粘虫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生殖力显著降低。人工接种草地贪夜蛾 S. frugiperda 发现,感染该病毒的草地贪夜蛾对NPV敏感性显著提高,生殖力显著降低。转录组测序表明,非洲粘虫感染该病毒后,幼虫阶段与病毒免疫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在雌成虫阶段与激素合成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草地贪夜蛾感染该病毒后,幼虫阶段与病毒免疫相关的通路无显著影响,抗菌相关通路显著下调。上述结果表明,病毒与其原始寄主间存在有利有弊的系统进化关系,但对新寄主产生负面作用,为通过病毒寄主转移进行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解决农药降解产物的二次污染问题,开发了新催化材料,构建了反应池,探究了将降解产物转化为有经济利用价值的碳氢化合物的可能性。团队在铜基底上通过水热和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原位获得CeO2和CuO的p-n异质结。通过表征发现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借助产物分析以及载流子浓度表征,通过p-n结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协同催化转化二氧化碳的机理。本研究成果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